這裡利用角落營造的入口意象和臺中州廳相似,只是這裡大門是弧形,搭配圓拱屋頂,臺中州廳大門是直線形,搭配梯形的馬薩式屋頂,二棟都是森山松之助設計,我比較喜歡這棟有城堡的感覺,監察院近年有經過修復工程,對修復歷史建築有興趣的可以觀看右側網址:https://building.cy.gov.tw/cp.aspx?n=293。
去之前,並不知道內部公共區域是可以開放參觀的,想說這是偉大的監察院,應該不給看才對,所以本來只想拍外觀而已,是守衛告訴我可以進去參觀,進大門後也有人招呼,二樓甚至有間陳列室,有駐點導覽員在那裡負責解說,固定時間提供巡迴講解,原來這裡對參觀民眾這麼友善,他們不收費,也沒有小費箱,可是大家看到我這個拿著手機揹個背包的土包俗,都主動向前打招呼,金好禮,因為之前公賣局的陰影,對比之下,真的有感動到,不過當時的我,怎麼也想不到,二年後在新單位會因為接手前人的案件被監察院調查,才知道原來監察院只調查公部門,它們的手下是審計處,所以審計處來地方政府查案時,有些人就會很緊張,不過大部分人是不會啦,包括我在內,因為婁子不是我捅的,噗~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在Google Map上發現這座古蹟寺廟時,並沒有很想來看,覺得是座日本人的廟,有什麼好看的,但那天逛西門町無意間經過時,才發現它腹地廣大,而且有著品味不俗的日式建築。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當年為解決大家喝未過濾水容易生病的問題才興建的技術設備,現在已退休成為我們的觀光旅遊勝地,坐捷運在公館站下車後1號出口出站,直走看到水源市場大樓(未過大樓)旁的巷子右轉,是羅斯福路四段90巷,直走過倆倆號接汀州路三段60巷再一小段就看到,覺得複雜記不住其實出站後跟著人群走就對,這裡真的很適合夏天來,雖然入場要門票,可是大人能在寬敞的園區裡散步,小孩可以去水鄉庭園區戲水,而且水鄉庭園備有簡餐區(不過幾乎都客滿),噴泉庭園區也有座位可以休息,一家老小一同遊樂再好不過,體力好的可以自己去趴趴走,走不動的可以在座位休息,園區廁所不止一處,所以蠻方便,不過要記得帶水和些許餐盒,才不用走回到入口旁的水鄉庭園區用餐要等很久,因為人很多。
整個園區很大,而且有上下坡,尤其是前往消壓塔和輸配水器材展示區,消壓塔到觀音山蓄水池是走小觀音山步道,就是登山步道,很涼爽,還能看見松鼠,不過也有告示提醒有蛇,那時去的時候觀音山蓄水池關閉,很可惜沒看到,本來很期待的,好笑的是,暑假結束後水鄉庭園不開放,觀音山蓄水池就開了,不知道是不是其中有關聯?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知道這棟建築就像星探走在路上發現明日之星一樣,我是出差走在國道3號上,遠遠瞧見它就被它吸引,覺得它很美,一定要去看看,但我不會開車,沒頭沒腦的在Google map上也找不到,連它在什麼區都不知道,沒想到有次和同事出差又經過,趕快問住在台北的同事,那棟建築物的方向大概是什麼區,他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有說出關鍵字:南港!於是我用擅長的組合關鍵字查詢,終於找到這座令人激賞的鋼構藝術品。
官網:砳建築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有五座城門, 分別為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 ,本來覺得對台灣的古建築比較沒有興趣,但身為台灣人又來到台北,沒去看城門,好像有點怪,於是挑了較有閩式建築風格,而不同於其它4座中國風較濃的北門承恩門來參觀,不過城門區真的很小一塊,很快就逛完,回頭剛好瞥見臺北郵局,而且郵局與城門之間有規劃串連的休憩綠地,供大家停留佇足。
城門詳細介紹維基百科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衡陽路上有不少歷史建築,對這類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建議來走走,而且沿途有各式商家,不會無聊,這棟合作金庫也是在步巡時發現,而且行內人員十分親切友善,看我一直盯著二樓的裝飾細節瞧,很貼心的告訴我:歡迎參觀,不會因為我不是來開戶存錢就給臉色看。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是過來上課,來之前也稍為爬文,不過都集中在建築歷史,所以沒想到會在這裡遇見楊英風的作品和餐廳,大師的作品和周遭環境融合,相得益彰,上完課逛完建物和庭園後,去餐廳旁的用品店外帶了大師設計的隨身鏡,飾有超可愛的狐狸皮雕,也只有這小物的價格感覺比較沒負擔啊。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台博館參觀可以從捷運台大醫院站下車後4號出口出站,距離較近,我當時是從西門站看完中山堂經過衡陽路的全祥茶莊,然後走懷寧街轉襄陽路,所以未到台博館之前,就先在轉角處看到這棟十分堅固厚實的台灣土地銀行,也就是勸業銀行舊廈,那時還想著等看完台博館再來看它,沒想到出台博館後,就有熱心志工告訴我,門票可以在同一天再去看對面的土銀展示館,真是太好了。
這棟日本勸業銀行在1933年建造,採鋼骨結構,立面有13根圓形立柱,細部採用獸頭裝飾,根據李乾朗老師的研究,建物裝飾表現出藝術裝飾Art Deco與中美洲馬雅Maya藝術之特徵。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不是從李乾朗老師的著作裡看到描述,在現場實在看不出這棟建築物是1915年完工的重要歷史建築,也許是大肆翻修過,所有的"舊意"都不見了,只有看到裝飾細節才會發覺這不是現代技術仿造的,因為國內大概也做不到,加上庭園裡為了替遊客遮蔭,在大門前種了一堆滿滿的喬木,完全遮擋住這棟建物原始風貌,也讓欣賞的價值打折,幸好買票進去後,部分原味還在,還是蠻值得的。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撫臺街洋樓是開始接觸歷史建築後的入門款,因為它不作為官廳或官邸使用,所以設計上相對簡單,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這樣帶歐風的建築感興趣前,來逛逛可以確立意向,它分為前後二棟,因為原始功能為小型企業,裡面的空間或許當初有部分做為住家使用,現在文化局委外經營,免費參觀。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