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還沒規劃前是沒有名字的,都是以都市計畫的編號來取名,例如公3(3號公園)或兒6(6號兒童遊戲場),前面再加上區名,就像未出道前的圳前仁愛公園,前身就叫神岡區公5公園,這是個有地形高差有水道的公園,而且面積不小,來的時候是平日,照樣沒什麼人,但聽說假日時會被大小朋友擠好擠滿。

  廠商說了關於它的故事,它的設計者是東海景觀畢業的陳宏宇學長,目前任職於山水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設計經理,這裡插個題外話,跟這個學長認識公商合作蠻久,我都沒發現他是個這麼厲害的人...好,轉回正題,這個公園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自來水吧,但是龐大的水量加上每日蒸發速度,這水費算下來非常可觀,自來水不可能免費提供,又不能向民眾伸手要錢,於是規劃設計之初就打向旁邊灌溉水渠的主意,水利局的長官出來會勘時指著我們承辦單位大小聲:你們這是在吸農民的血...後來費了一番功夫才協調成功,感謝當初努力成就這公園的同仁與廠商,大家今日才能有這麼棒的親水公園可以玩。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公園是有分等級的,有的依功能分類,有的依規模分類,國內較少針對特殊需求或主題性而設立公園,例如鰲峰山運動公園即是主題性公園,但非常少有,所以大部分仍是以規模區分,標題這三座公園即是介於鄰里公園(約2公頃)~社區公園(約4公頃)及綜合公園之間,也有研究文獻表示介於2公頃~20公頃之間皆稱地區性小型公園,我比較傾向前者參考一樣地狹人稠的日本標準而設立的分級。

  我因為業務接觸而認識這三座公園,尤其是北屯區廍子公園,打從設置滑板場就知道它的存在,卻從未好好看過除了滑板場以外的地方,所以最近才發現原來它也有不錯的水體,有水體的公園不好維護,但微氣候真的較舒適宜人,而且為公園景觀增色不少,在景觀美學評估的項目裡,水體就是一項加分的因子。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這個公園的緣份是從它完工後開始,先是去植栽查驗,而後同事調職就把它留給了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就發現它與市區的公園很不同,沒有常見的體健設施和兒童遊戲場,沒有僵化的入口意象和廣場鋪面,就連休憩座椅都像從地面長出來似的自然,所以感覺很清幽,若不是頭頂上傳來戰機騰空而過的巨大聲響,真可謂一方桃源。

  這座公園規劃之初即存在著二大特色,一是原住民文化,另一則是位在經國號戰機的航線上,因此公園的植栽與動線亦為飛機迷特別規劃出淨空的觀賞範圍,讓大家能仰望經國號飛行時的完整模樣,它是由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監造,欣樺股份有限公司承攬營造,雙方都是在景觀業界赫赫有名的公司,實力驚人,加上之前承辦的同事用心認真,無敵的組合造就出上乘的好作品。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辦公室開車殺到這裡,約1小時有餘,磚砌平房的外觀看來不起眼,館內收藏也普普,但走到後花園就有驚豔到,戶外景觀結合鐵道意象、純樸的砌石和客家民俗植栽,而且園區後方緊貼東豐自行車道,園內植栽錯落有致,加上冬日暖陽,逛起來非常舒心,這裡沒有鄰里公園一大堆設施,也沒有人群聚集下棋或聊天,走在步道悠遊其中,聽著鳥叫聲和風吹樹葉的聲音,被一整片園林包圍,是不輸SPA的免費療癒行程,我們在平日的下午來這裡看植栽,館方人員一路陪同,他們維護的相當好,除了有些植栽因為季節交替和被附近居民踩出獸徑而掛掉的以外。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32).JPG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新北的樹林前往位在萬華的公路總局開會,是趟路途遙遠的旅程,與萬華林宅的相遇就是在這段旅途上發生的,吸引我目光的是磚紅色建築,再來就是女神頭尪仔標,外觀是清水磚洋樓,向上望有加蓋的黑屋頂小樓,小樓為祭祀使用,僅供學術研究參觀,所以一般人無緣得見,不過能看到洋樓內部的一、二樓和中庭,也已經很過癮,這裡的星巴克受限於古宅保護,不但有營業時間限制,餐點和飲料品項選擇也較少,因此想停留的人必須提早過來。

  維基介紹它早期時,該宅第高處可向東遠眺總統府、向南遠眺台北車站、向西遠眺淡水河關渡地區,甚至可在視線清晰時望及公館地區。 可見當時高樓很稀有,這麼好的景觀視野,難怪頂樓會保留大面積空地,可供露天宴會或賞景使用,現在則成了星巴克女神睥睨熙來攘往 人群的地標,宣告歷史與時尚相互融合的最佳註解。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山1914在台北市是年輕族群熱點代名詞,跟高雄的駁二特區一樣,所以來台北,一定要來踩點,我這次也是抱著「台北人假日都去哪裡玩」的心態來朝聖的,來過以後就會喜歡上這裡的氛圍,很有活力、很文藝也很多元,整個偌大的園區被規劃的相當完善,是開放後不斷進步才有今天這樣的成果,我喜歡這裡的多樣化和新舊融合的感覺,這裡有歷史建築、有美食、有綠地,還有新奇的展覽和各色潮流小店,喜歡安穩的有固定不變的建築,喜歡多采多姿的,有不重複的展覽和活動,就連看著來來去去的遊客也能轉換心情。

20170618 (31).JPG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史館,類似圖書館的功能,所以除了維修或特定用途以外,館內空間開放自由參觀,不知道為什麼,官網上對這棟歷史建築完全沒有介紹,或許資料太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日治時期的建築,這在維基百科倒是有找到一點點資料,因為連李乾朗老師的書都未曾提及,這是由森山松之助所設計,1925年完工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現今改稱為國史館,收藏國家歷史有關文物,這棟建築我最欣賞的地方是它的外部設計元素,古羅馬風混合柱式及嵌鐘,搭配上歷經歲月的顏色,好想把這三個細節copy回家(請見最後一張照片)。

WP_20160819_183.jpg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為紀州庵只有離屋,到現場才知道原來離屋是火災後重建的歷史建築,但旁邊還有棟是紀州庵文學森林,有書店和販售一些文具禮品,不過讓很多人慕名而來的應該是裡面的風格茶館,菜單連結:https://kishuan.org.tw/teashop37.htm,高朋滿座,還有排隊人潮,感覺CP值頗高,可惜我不喜歡排隊,所以撤收走人。

  紀州庵剛好位在松山新店線的古亭站和台電大樓站之間,從古亭站2號出口或台電大樓站5號出口都可以走的到,到達後,第一印入眼簾的,就是離屋,請脫鞋才能入內參觀,那天是雨天,但我覺得這種天氣,站在木屋的走廊上賞雨放空,格外紓解疲憊的心靈。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門町三二三和欽差行臺都在台北植物園裡,但我完全沒逛植物園,直接衝著這二棟建築而來,看到南門町三二三有點失望,因為是很普通的日式建築,不過庭園還不錯,所以只拍了庭園, 官網的介紹:當時原為茶屋,原址「台北州台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後來就以「南門町三二三」命名。由於年久失修逐漸荒廢,近年由知名建築師郭中端和和堀込憲二教授協助下,修復其舊有日式建築樣貌,並請日本由本長野縣的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日式枯山水庭園。

  國內很多日治時期留下的老建築在修復時,都有景觀建築師郭中端老師的參與,包括庭園修復,老師在日本留學超過十年,所以對日式文化及庭園非常有研究也有獨特的見解。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必逛文青景點,一個是華山1914,另一個就是松山文創又稱松山菸廠,搭板南線在國父紀念館站下車,5號出口出站後右轉走光復南路就可以進入,也能繼續走到菸廠路右轉後再進來,二個出入口我都走過,比較正規的是走光復南路,因為它有主要的入口意象,原意是來看一號倉庫裡學弟妹們的畢業展,而且是六校聯展與評圖,規模浩大,老師和學生們之間都可以彼此切磋,風氣開放,是我們那時候沒有的,好羨慕哦,後來晃到這裡最有名的巴洛克風中庭花園,還有大家幾乎都會朝聖的松菸小賣所,挑下午茶時間朝聖,逛久了進來吹冷氣很不錯,糕點選擇比較少,但飲料還不錯,一般簡餐店價位,以下只有庭園照片。

 

文章標籤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