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町三二三和欽差行臺都在台北植物園裡,但我完全沒逛植物園,直接衝著這二棟建築而來,看到南門町三二三有點失望,因為是很普通的日式建築,不過庭園還不錯,所以只拍了庭園, 官網的介紹:當時原為茶屋,原址「台北州台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後來就以「南門町三二三」命名。由於年久失修逐漸荒廢,近年由知名建築師郭中端和和堀込憲二教授協助下,修復其舊有日式建築樣貌,並請日本由本長野縣的庭園家小口基實先生設計日式枯山水庭園。
國內很多日治時期留下的老建築在修復時,都有景觀建築師郭中端老師的參與,包括庭園修復,老師在日本留學超過十年,所以對日式文化及庭園非常有研究也有獨特的見解。
說到欽差行臺就不一樣了,是個蠻有意義的中國官方建築,當初為了使巡府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接待外來的官員有棲身場所並作為長官宴會的地方,特別在衙門的右轅增建一座規模較小,其建材及造型都較布政司衙門考究的建築招待所名為『欽差行臺』,於1894年完工,日治期間曾經作為總督辦公室,在現今總統府蓋好後才搬定,而後在 西元1932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臺北市公會堂,又考量古蹟保存的重要,決議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拆成三部移地保存,一部是移至臺北動物園〈圓山,現已拆除〉,一部是移至淨土宗臺北別院〈善導寺.現已拆除〉,另一部則遷移到臺北植物園(現已保存為欽差行臺)。
南門町三二三的庭園造景
那裡有很多這樣可愛的小石頭,我土包俗的問了館方人員,她說這在日本代表止步的意思。
樸實的小門僅供園藝廠商維護庭園之用
欽差行臺開始,這是頭門,也就是大門。
抱鼓石,左右二邊不同圖案,多放在寺廟或住宅大門口做為穩固之用。
優美的擔栱看架,在上方樑中間的叫做:斗抱,是用來穩定斗的一個構件,可以傳達上部的重量,至於門板上那二位可以確定不是門神。
前面那個叫做儀門,是第二進院落。
100多年前的排水溝,有看到橫向緣石與縱向緣石交接處有凹槽嗎,那時候的人已經知道要為植栽槽排水,所以手工挖了個縱向的小溝渠,然後多餘的水流向凹洞右邊的排水孔(有漏空圖案的那個)。
裡面的常態展,老虎很Q。
往後院大堂的通廊,看到天花板上那一層層的橫樑嗎,這樣的工法叫做:抬樑式,讓承重力量自上向下傳達,有如抬物之勢因而得名。
這裡展示著這棟建築的背景與相關歷史,當然少不了與戰爭有關,但不負面,大堂裡還有館方擺設的孔明瑣,想挑戰的人可以試試,對我來說,就算晚諸葛孔明好幾百年出生,還是覺得直接問活體解答(館方人員)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