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舊館,現稱西址,原稱台北病院,1895元初始為木建築且在大稻埕,1898年才遷至現址,因白蟻蛀蝕杉木,1912年才改為由近藤十郎設計的文藝復興風格之熱帶式建築,於1921年完工,是當時東南亞最大型、最現代化之醫院。紅磚為圓山煉瓦工廠製造,木材為阿里山檜木,病房地板全部使用七分檜木(現木頭地板僅存於老年醫學部辦公室),屋頂則使用蘇澳石板瓦。整體紅磚牆面上以洗石子(人造石)作為紅白相間的橫帶。
入口兩側分立著衛塔,屋頂用半圓型山頭(gable),窗台細部裝飾精美。衛塔為日治時期的建築特點,分立於中央主體建築兩側,襯托出中央塔的雄偉。方亭前設有石階,左右設弧形車道,車輛可直駛抵大門。方亭設以遮陽擋雨,使用多立克(Doric)式柱,簡潔而優雅,僅在方形盤(abacus)下有一圈花飾,每二柱成對排列,轉角處使用三柱,其最外柱使用方柱以加強結構,柱下有石造基座。台基抬高半層樓,突顯出建築物的高大與威嚴。這源自古典式建築的基本設計,因具有防潮的功能,所以適合醫院建築要求。(拍的時候是雨天,所以顯得較暗)
很簡潔又有設計感的小建築,原先應是警衛室。
拍的是下方貼近地面的半圓形鑄鐵門,帶有某種符號意味的復古風。
衛塔側面
衛塔左下方有所謂的洗腳台:昔日設有扶手、地面排水孔及已拆除的水龍頭遺跡。由於日治時期日人重視臺灣的統治及公共衛生,而當時台灣還算農耕社會,先民多穿木屐,所以日人規定進入醫院時,一定要將雙腳及木屐洗乾淨才能進入。
變體的Ionic柱式、拱頂石,衛塔三樓使用的方形柱,柱頭與二樓Ionic柱式相同,是一種變體的Ionic柱式。正面窗口周圍以洗石子的拱頂石作為裝飾,其形狀猶如船舵,引人注目 。勳章飾,位於西址衛塔一樓窗台上,可以發現呈現對稱美的勳章飾,以玫瑰花為主要造型,亦有水果的造型。Ionic(艾歐尼克)柱式,在中央主體二樓的柱子,使用Ionic柱式,相較於Doric,Ionic則較為繁瑣。兩者構成強烈的對比。柱頭有葡萄形裝飾,柱身有凹槽。
大門入口
方亭
多力克柱與柱基
方亭的天花板
大廳天花板,是以木桁(ㄏㄥˊ)架所吊起的,因天花板跨度大,所以用料相當的大。其形式典雅,四周為弧形,中央設置燈罩,以照亮大廳。在當時是一相當艱難的工程。日治時期屋頂的木料皆來自日本(1912年阿里山檜木因登山鐵路尚未通車而無法取得),樑上標名為「注文品」,即訂購品的意思。木桁架上的交接點皆有鐵件加固,與電線支架還有天花板吊架,至今皆保持初建時的面貌。
枯山水加上迷你浮島,是不是有像星野集團虹夕諾雅打造的景觀縮影?
院內的庭園景觀雖然每隔一段時間會有變化,但自從我二十年前見到它開始,就是啓蒙我走向景觀之路的指標。
旋轉梯,是以前通往屋頂整修唯一的路徑 ,現在做為古蹟保存,已不使用,維修屋頂改採由外搭建鷹架的方式進行。
大廳二樓的地板及四周內牆的瓷磚皆是當年原建築的瓷磚,是百餘年的歷史痕跡,雖然有部分毀損重新補過,但迄今大部分仍保持的相當完整。
三個層次的鐵窗各有不同的角度,最上層的配合外開窗,所以弧度最大,中間的因為會用手去開,所以有稍為的配合弧度,最下層不會接觸到,所以採平面式,真佩服日本人的用心。
扶手接到壁面還要做一個美美的山形收頭
西址建築為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建築,平面配置採中軸對稱,有如[丰]字形,以中央走廊貫穿整個建築。大門朝南,各方亦設有出入口方便進出。第一列為入口門廳,第二列為門診,第三列之後為病房。由於是[丰]字形的佈局,每棟間都設有天井或綠地,陽光充足且通風良好,此外,在第一列與第二列之間的綠地又設廊橋相連,抒解中央走廊之交通。
有空可以利用不看診的假日過來逛逛,避開人潮外,也能較細細品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