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中市長官邸,簡單的二層樓和洋折衷建築,加上周圍草木扶疏,形象低調卻不失該有的氣派,但在這裡卻無法久留,因為展覽空間沒有座椅,餐飲空間座位有限而且很多人是大聲聊天相當喧嘩......現在的歷史建築經營多傾向餐飲業,讓大家在復古風格的建築裡,輕鬆享受美食,雖然立意良好,而且餐廳為了顯現與眾不同,也在佈置上花了巧思,不過同為餐飲經營的相似度太高,就失去了新鮮感,何況受限建物保存的廚房,食材料理過程必需簡單,因此,是否有不同的經營方式,讓大家除了吃喝以外,還有其它方式能停留更久的時間與建築深度對話?有人說,審計新村是個活化的好例子,但也有很多人,到了審計新村是因為大家都去那裡逛市集,在古厝是為了自拍,能有多少人體會到其中保存的歷史意義?介紹總在官網裡,現場拿了DM幾乎是看一下就隨手丟棄,跟著導覽太浪費時間...

    我到過不少古蹟建築遊歷,有像撫臺街洋樓的展館使用,也有臺中文學館的展館兼餐飲經營,也有臺北賓館的僅供參觀,也有華山的文創空間,還有仍在辦公使用的臺中州廳、監察院,其實在台灣的活用方式已算很不錯的成績,可是參考國外的案例後,會覺得,有時候再精進些,或許能吸引更多國際級的遊客前來,也或許能成為學校戶外教學的好場所,而不止是遊客二三隻,或讓餐飲和市集喧賓奪主成為焦點,我覺得空間最好複合使用,也就是不要單一用途,只賣紀念品或只供參觀,像是臺北賓館結合戶外音樂會就很不錯,北投溫泉館就有在假日時結合市集和表演活動,內部則開放參觀並有視聽室播放介紹影片,吸引相當多人潮與遊客,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好,有流動也有停留,是很好的典範。

  其次是介紹方式,一般不外乎是影片介紹、DM介紹或導覽人員,然後都從建築物的年代、風格開始,逛完後,記得的人大概沒幾個,這不止在國內會發生,去國外也是一樣,大家都對專業性的介紹興趣缺缺,我覺得,介紹可以針對不同興趣的人區分為幾種方式,而且要讓遊客自己找有興趣的,主動去接觸,而不是填鴨式的,小朋友喜歡手動的,可用滾動式或3D互動介紹有關古蹟建築裡的年紀、建材(12感官)、或周遭的動植物,誰規定來這裡一定要知道這楝建築的歷史?大人們可以分為介紹建築、曾經住過的人,或發生過的故事,尤其發生過的故事大概是最受遊客歡迎的類型,從故事去記住歷史,就像看連續劇記住人物一樣簡單,逛動物園時告訴你鱷魚具攻擊性很無聊,如果告訴你鱷魚曾經咬過隔壁的河馬,大概就印象深刻了。

IMG_2612.JPG

IMG_2621.JPG

官邸後方 (1).JPG

官邸後方 (2).JPG

 

官邸側面 (4).JPG

裝飾型欄杆與古典式柱列

官邸側面 (5).JPG

以緬梔為主景的角落庭園

IMG_2602.JPG

樓梯的立柱

IMG_2604.JPG

IMG_2603.JPG

內部空間為開放格局

IMG_2609.JPG

 

IMG_2605.JPG

IMG_2606.JPG

IMG_2607.JPG

 

 

IMG_2610.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市長官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chin 的頭像
    yichin

    景觀與建築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