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山堂的外觀是現代折衷主義樣式,最特別的,是那三進式的入口設計,井手薰首開風氣之先,為了人車分道而設,在1932年就有這樣的設計思考,真是貼心而且考慮的很長遠,再來是它給人的厚重感,不用到室內,就能感受到這棟建築物的穩固性,其鋼骨水泥構築,和228國家紀念館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當時應主要考量耐震,其次才是耐火、耐颱風等,在尚未結束二次大戰的當下,說不定連炮彈攻擊都預想到,所以才會蓋的這麼像一座堡壘。

WP_20160819_111.jpg

WP_20160819_112.jpg

綠色衛兵

WP_20160819_113.jpg

 

 

WP_20160819_116.jpg

原先給車子通行的迴廊,現在為了遊客安全,已禁止汽車通行。

WP_20160819_119.jpg

第一進的車行,第二進是人行,第三進才是結構主體。

WP_20160819_122.jpg

側面全景,中間靠右那裡有個三角亭(有沒有看到兩兩成對的四根白柱,對,就是在講它),以前是提供給一般人員進出使用,現在也是,還多加了遊客。

WP_20160819_125.jpg

室外樓梯

WP_20160701_030.jpg

 

WP_20160819_128.jpg

中山堂的官網上介紹室內是採回教建築風格,也就是偏伊斯蘭教風格,指天花板的穹蒼(弧拱)與圖案,還有柱頭與柱基的裝飾,其實西方建築本來就很常用幾何圖形,中東造型將幾何圖形層次疊加再加上花紋後繁複化,也就是阿拉伯式花紋,因此這裡是否真所謂帶中東風格,我倒是體會不出來。

WP_20160819_129.jpg

 

像不像早期中國的宮燈

WP_20160819_132.jpg

 

WP_20160819_136.jpg

WP_20160819_139.jpg

室內的迴廊,大概也只有土地不用錢的公部門才有這樣寬敞的辦公行走設計。

WP_20160819_145.jpg

天花板的橫樑都採榫接方式,十分穩固。

WP_20160819_148.jpg

 

古典雋永的八角窗

WP_20160819_150.jpg

華麗風的光復廳,要說通風窗尖拱有中東風,但是巴黎的聖母院也有尖拱啊,很多哥德式建築也多有,只是尖的角度不同(恩...思考中)~

 

 

WP_20160819_153.jpg

剛好有活動在佈置

WP_20160819_154.jpg

WP_20160819_156.jpg

連轉角的細節都不放過,飾以一個金三角形,搭上深褐色階梯,在現代看來是老氣些,但奢華感不減當年。

WP_20160819_157.jpg

 

這裡的柱頭裝飾雖沒有一樓的花俏,但以飾條層次顯示,更顯大方。

WP_20160819_161.jpg

WP_20160819_162.jpg

美麗的水晶大吊燈與其相輝映的頂飾,當年有多少政商名流在此開趴(是集會),現在成了小市民的參觀景點。

WP_20160819_164.jpg

WP_20160819_165.jpg

扶手護欄亦顯穩重

WP_20160819_166.jpg

這二戶看起來很像早期的電梯間

WP_20160819_167.jpg

一樓的迴廊

WP_20160819_171.jpg

另一側的進出口

0.jpg

從維基百科那裡借來的圖片,可以看出原始建築的樣貌,前面是中正廳(大集會堂),後面是光復廳。

這裡現在只有管理這棟建築物的管理所在這裡上班,所以裡面很多都是阿公阿媽級的上班族,很親切也很歡迎大家參觀,除了被瑣住的以外,基本上請隨便走都不會被抓走,到處拍都不會有人管,是很自由的景點,當然,前提是必需對歷史建築有興趣,我去的時候,有遇到大學建築系的學生整團預約來參觀+導覽解說,是很棒的戶外教學場所,可惜時間有限,否則混入其中,聽聽解說員和建築系教授的補充,一定十分精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中山堂 臺北公會堂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chin 的頭像
    yichin

    景觀與建築

    yi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